从种树到种太阳 库布其沙漠的光伏板是如何发电又固沙的
发布时间:2022-09-30 05:30:25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转载
导读: 在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的景象,曾经每天都在上演。
不仅当地民众一年四季要忍受黄沙飞扬之苦,又因
不仅当地民众一年四季要忍受黄沙飞扬之苦,又因
在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的景象,曾经每天都在上演。 不仅当地民众一年四季要忍受黄沙飞扬之苦,又因这里距北京仅有700多公里,被称为“悬在首都头上的一壶沙”,成为北京三大风沙源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达拉特旗开始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防沙治沙工作,如今已有超过910万亩的沙漠已得到治理。 1、光伏治沙,怎么治? 3180小时,是库布其沙漠的年均太阳能日照时长,这意味着除去夜晚时间,当地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能充分得到日光的滋养。 2017年,全国第三批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选择了这里,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开始投建。这是一项光伏扶持专项计划,意味着项目所使用的光伏设备,将采用比普通光伏项目能效更高的技术产品。之后,这类技术产品也将会被国家部分用电项目所优先采用;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在关键设备、技术上给予更多市场支持。 数个光伏基地的单体项目中,就包括这座骏马电站。据悉,自项目2018年投运以来,已累计输出绿电23.1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万吨,相当于种下近7万多亩的森林。 事实上,实现光伏治沙并不仅是铺设光伏板那么简单,这背后还有三重防线。 第一重防线,是草方格固沙,用铁锹将麦草埋进沙子里,形成网状防护带以抵挡风沙,这也是最常见的固沙方法。可时间久了,沙子中的麦草容易腐烂,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第二重防线,是植树造林。光伏电站周边种植着梭梭木、花棒等沙生植物,根系生长快,吸水抗旱能力都极强。有的梭梭木甚至能长到两米多高,利于抵挡沙尘。 可有了这两道防线还不够。若狂风继续吹入光伏区,场站内原本平整的沙地,会变成高低不平的沙丘。风沙使得光伏板基座裸露出来,支架严重变形,将极大影响安全生产。 于是,第三重防线建在了光伏场站内,用一个词总结就是「一板三用」,即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种植,让一片土地得到三重利用,这也是光伏治沙的根本所在。 种植在光伏场站内的植物,不仅要适合干旱气候,更不能遮挡用来发电的日光,这样一来,梭梭树、花棒这种常见沙生植物,相对光伏板来讲高度偏高,并不适合在光伏场站内种植。 02、斜杠青年、智能运维…「光伏+」的可能性还有哪些? 截至目前,“林光互补”的光伏产业模式在达拉特旗已累计治沙1.6万亩,未来还持续在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方面实现产业融合。 正是这种「光伏+」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达拉特旗人,承担起更多新的角色。 来自达拉特旗柴等嘎查村的村民赵金龙,是一名返乡创业的青年。在光伏产业的吸引之下,大学毕业后在外乡工作了两年的他,重新回到家乡。 因为有数字运维相关经验,赵金龙正式成为一名光伏场站的维修工。不仅如此,他还开了一家名为「龙龙餐厅」的本土菜馆,平日里场站运维工人、当地居民常来吃饭、歇脚。如今沙漠治理好了,这里的外地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能容纳80人左右的餐馆,时常座无虚席。 骏马电站占地面积近2100亩,相当于两百多个足球场,依靠人工携带红外线感应器一一扫描的话,需要几天甚至更久;可如果借助数字技术定位诊断,往往仅需二十分钟。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