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Windows平板[文档资料]
重新认识Windows平板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就影响力而言,无论是苹果的iOS还是谷歌的Android,都不如微软Windows的底蕴深厚。最好玩的网游和单机游戏、最常用的办公和专业软件,只有Windows系统才能驾驭。可能,大家对Windows平板的印象还停留在要么性能孱弱、要么售价高昂、要么笨重呆板的阶段。现在,让我们重新认识Windows平板电脑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曾经,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在设计上还没有今天这样泾渭分明,“是否配有触控屏幕”是区别两种设备的核心参数。然而,点触式的操作还需OS进行“技术支持”。因此,“Windows平板电脑”正式被业内认可的时间节点,就是微软于2001年推出“WindowsXPTabletPCEdition”操作系统的历史瞬间,而Windows平板电脑在这个时期也被广泛定义为“TabletPC”(图1)。没错,TabletPC其实就是配备了旋转式触控屏幕且预装WindowsXPTabletPCEdition系统的笔记本。在TabletPC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原IBM(现联想)旗下的ThinkPadTablet系列(图2),从X41T开始到S230uTwist,这种旋转触控屏幕的机身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可惜,TabletPC从诞生伊始就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就连最新的Windows8.1对触控操作的优化都不够好,你还能指望10多年前的XP系统有“人性化”操作的机会吗?此外,这种旋转触控屏幕与机身连体的设计形式,也注定它不会很轻薄,再加上“绝对高端”的市场定位,TabletPC从未被普通消费者所认可。作为TabletPC计划的推动者,“Wintel”联盟(微软和英特尔的英文缩写)也认识到了这种大块头在便携性和成本方面的缺陷。于是自2006年起,UMPC“Ultra-MobilePC”和MID“MobileInternetDevice”的概念孕育而生。严格来说,UMPC才算是“平板电脑”的雏形,它采用了7英寸或者更小的触控屏幕,搭载英特尔超低压版处理器,并预装WindowsXPTabletPCEdition系统(后期Vista系统也内置了TabletPC的组件)。UMPC和MID虽然解决了便携问题,但仍存在性能孱弱、触控体验不佳的缺点(电阻式触控技术),因此长期都仅是时尚达人手中的玩物。作为最广泛的消费群体,普通用户只能在电影里看到此类设备大放异彩。于是,一股被压抑很久的“平板情结”开始蠢蠢欲动,等待爆发的时机??2010月27日,当乔布斯正式将iPad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消费者被压抑许久的“平板情结”得以释放(图4)。 因为iPad解决了TabletPC和UMPC面临的诸多麻烦:用电容式触控技术解决操作难题、用iOS系统替换Windows实现易用体验、ARM架构芯片和超大电池不再担心续航缺陷,而499美元的上市价格,更是将素以“土豪专用”自居的TabletPC和UMPC们打回了原型。可以说,iPad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的设计形态以及操作思路,并在价格上首次向普通消费者示好。随后,借助谷歌Android系统的东风,Android平板电脑则以更亲民的姿态呈现在了我们面前。iPad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Windows系统的设备也能叫“电脑”,无需键盘鼠标也能“好有高兴的就有哭的。在iPad发布前,“上网本”正在传统PC领域大杀四方,凭借小巧身材和低廉售价,让用户忘记了还有TabletPC和UMPC的存在。然而,随着iPad他Android平板上市,上网本也如明日黄花迅速衰败。没有笔记本性能强,不如iPad好玩,上网本死得并不冤枉。当iPad成为新一代平板电脑的标杆之后,在该领域早已耕耘10年之久的Wintel联盟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追随者”。此时的消费者已被“惯坏”,在他们心中的平板电脑应该具备和iPad一样的便携性,有流畅的触控体验和好玩的APP,还会用iPad的价格去衡量其他品牌平板是否具有性价比。 因此,Wintel联盟开始转型了:给上网本换上触控屏幕――失败,因为性能太差;给笔记本装上触控屏幕――失败,因为笔记本太过笨重;提出触控式超极本/超薄本概念――失败,因为价格超标(图5)。上述设备更深一层失败的原因是windows平板,长得“不像”平板电脑。实际上,Wintel联盟的平板梦从未中断,微软将Metro(动态磁贴)界面引入Windows8/8.1就是为了触控体验;英特尔在上网本领域定制的Atom处理器,也一直在为实现高性能低功耗而做着技术积累。时至今日,微软有了更适合触控操作的系统,而英特尔也推出了无需风扇散热的高性能处理器,当二者结合之后,让Windows平板既可具备iPad一样的便携特性,又拥有主流笔记本性能表现的机会(图6)。那么,这一次的Windows平板能让我们满意吗?iPad对传统PC市场的冲击很大,对上网本和UMPC/MID类的产品更是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格,Wintel联盟也从未停止过反击。其中,微软尝试与ARM联姻,绕过英特尔去开创新天地。而英特尔也早早地展开了无风扇化的芯片设计,以求摆脱X86处理器发热大功耗高的缺陷。只是,这对联盟成员似乎在步调的协调度上出现了差异,最终导致了现今的Windows平板领域同时存在着“四股势力”。 在iPad诞生后的第3年(2012年),微软做出决定:向ARM处理器抛出橄榄枝,并推出全新的WindowsRT操作系统。同时,微软自主品牌SurfaceRT平板电脑也就此亮相。遗憾的是,WindowsRT虽然和Windows很像,但它既不兼容exe程序,也不兼容WindowsPhone系统应用,而应用商店里还没几款拿得出手的APP,最终导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遇,原本不多的几个合作伙伴也提前“退场”,现在只留下微软自家的Surface2独撑门面(图1)。iPad的成功与ARM处理器的崛起密不可分。作为处理器领域的绝对王者,英特尔自然不会允许ARM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一直试图降低X86架构处理器的功耗,以便可塞入更纤薄的平板电脑中(图2)。2012年英特尔终于推出以AtomZ2760为代的表“CloverTrail”架构处理器,也是首次可安装进8英寸以内且无需风扇散热的X86处理器(图3)。很可惜,AtomZ2760的性能仅和2012年同期搭载AtomN2600处理器的上网本持平,播放高清视频问题不大,但玩游戏仅能勉强运行Dota。换句话说,基于AtomZ2760计的平板电脑就像换上触控屏并拆下键盘的上网本,属于“过气”产品。 要注意此类产品现今依旧活跃在市场中,且售价在1500元以上,性价比严重不足。和ARM相比,英特尔在芯片的制程工艺上始终领先一 代,可以凭借最先进的制程工艺降低性能级处理器的功耗。 时下主流的Haswell 系列酷睿处理器最低可将TDP 控制到 11.5W。这意味着只需超薄热管、散热片和风扇就可解决发热 问题(图4)。因此,对笔记本厂商来说将酷睿处理器塞入不 逊于iPad 便携性的设备里也并非不可能。于是,我们便看到 了以Surface Pro 为代表的酷睿平板,此类产品拥有和集显 超极本一般的性能。可惜的是,酷睿平板的体型基本都在 10.1 英寸甚至更大,而且售价也多在3500 元以上,便携性和 性价比相对一般(图5)。 既然Clover Trail 的性能不给力,而酷睿的成本又相 对高昂,现在有没有折中的选择呢?好消息是,英特尔 BayTrail 平台就是为此目的而生。简单来说,BayTrail CloverTrail 的升级版,其在无需风扇散热的基础上大幅度 提升了性能,在低画质流畅运行《英雄联盟》级别的游戏不 是问题(图6)。更令人欣喜的是,这次Wintel 联盟的另一 个成员微软也对其寄予厚望,甚至可以为BayTrail 平板提供 免费的Windows 系统和Office(8 英寸或以下尺寸设备), 而此类产品的价格也没有让我们失望,599 元起价几乎没有价 格门槛,属于谁都买得起的存在。 本期特别话题,也将以BayTrail 平板为主角,后面章 节的系统软件优化技巧、Windows 8.1 平板选购思路,以及通 过外围设备获取笔记本般体验的出发点,也是帮用户尽可能 挖掘此类廉价平板的潜力,让大家能以最低的开销获得纯正 的Windows 体验。 BayTrail-T 才是英特尔真正为Windows 平板定制的芯 片(功耗在2~2.2W 左右),它旗下所有型号都是以Atom Z3xxx 命名。而BayTrail-M 则是针对笔记本定制的芯片(功 耗在4.5~7.5W 左右),它旗下型号以奔腾(如N3520)或赛 扬(如N2910)命名。早期市场上曾出现过一些基于 BayTrail-M 设计的Windows 平板(如伟彦PH-101 和ViewPad 10i),此类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SATA,也就是可以加装 2.5 英寸的HDD/SSD 或mSATA/NGFF 接口的SSD(图1),获得 更大的存储容量或更快的读写速度。反观BayTrail-T,其仅 支持eMMC 板载闪存,在容量和速度上存在先天瓶颈。 可惜的是,BayTrail-M 的功耗高、芯片成本高(约 17~26 美元/片),而且周边配套零件数也达到了700~900 个,其综合研发成本、生产制造成本相对高昂。 所以对平板 电脑而言,BayTrail-M 已经没优势可言,哪怕支持SATA,主 频更稳定。 英特尔为了在平板电脑领域推广BayTrail-T,可谓不 遗余力,不仅将BayTrail-T 细分成了无数子型号,而且还意 图统治Windows 8.1 和Android 的双重江山。而这也导致了 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相似的产品,却同时出现了搭载Atom Z3735D、Z3735E、Z3735F、Z3735G 处理器的四款型号(图 3)。面对不同“后缀密码”的困扰,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目前英特尔BayTrail-T 的生产已进入了C-STEP 段,综合成本较2013年底~2014 年中降低了很多。此外,为 了更好地反击ARM 阵营,英特尔有足够的底气和理由“免 费”推广BayTrail-T。具体的表现是: 针对Windows 8.1 市场,祭出了完全免费的Atom Z3735D 和Z3735E(也能免费用于生产Android 设备),它们 周边零件数需要600 个~800 个;针对Android 市场,英特尔 也提供了两款免费的Atom Z3735F 和Z3735G(也可用于生产 Windows 设备,只是需要加收4 美元左右的费用),周边零件 数降低为400 个~500 个,从而令综合成本更低,也给X86 动设备的普及、英特尔在移动端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其中Z3735F/G(日后还会有Z3736F/G)有望成为2014 季度厂商普遍采用的芯片组(图4),毕竟整体成本下降明显(有厂商已推出售价499 元的Windows 平板就是最好的案例)。而D 持19201200像素分辨率,且内存规格更高。具体选用哪款 芯片,完全取决于厂商考虑的重点以及OEM 的配置要求。D 两同类型芯片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差别几乎体会不到,消费者也不用过多纠结厂商用的是哪一款以及谁更强 虽然英特尔将Z3735系列处理器的价格降低到最多4 美元,并且周边零件数也大幅度下降,但是ODM 厂商的研发 成本、生产制造成本、人工成本等并不会降低很多(下降10 美元/台左右),为什么会出现699 元甚至最低499 元的平板 电脑呢? 我们都知道,一台平板电脑的硬件成本基本包括:研 发费用的均摊、PCBA 成本+芯片(一般30 美元左右)、内 存、硬盘、屏幕和TP、模具费均摊等(图6)。ODM 厂商研发 出的“整机”要想下降成本,可以想象得出,用料缩水、零 件以次充好就是第一选择。不同的用料、节省一些“不是非 常必要的零件”,连Android 设备的电池都可以直接拿来 用,光这些一般可以节省3 美元~12 美元/台。 但当多数ODM 厂商都采用这样的方式降低成本时,再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 势的难度就大了。这难不倒深圳厂商,全新的获取更低成本 的方式出现了,也是现在低价产品共同采用的方式――用原 先Android 平板的模具套X86 的主板。 Android 平板的 模具多数都已经成为公版,ODM 选用时不再需要支付高达数十 万的模具开发费用(每台一般可节省10 美元左右),而英特 尔的“交钥匙”模式比联发科更彻底,ODM 厂商直接拿英特尔 研发成熟的公版PCBA,然后用各种排线、链接器将修改过的 新接口小板与该PCBA 链接固定,再装上外壳,摇身一变成全 新的Windows 8.1 平板。所以同样配置的产品,有的品牌卖 999 元,而有的品牌甚至可以卖499 元,其中差别可想而知。 上半年有个案例,A 品牌在某ODM 厂商处订了5000 款平板以1899元销售;1 个星期后B 品牌去该ODM 厂商处 订了1000 台同款平板以1699 元销售;又一个星期后C 品牌 去该ODM 厂商处订了100 台同款平板以1499 元销售,而该 ODM 厂商的出货价是1550 元左右(图7)。也就是说,C 品牌 1499 元的价格不仅自己亏本,还让A 品牌的货全部成立滞销品,而因为C 只定了100 台,就算每台综合亏本200 元,损失不过2 万元,却获得了宝贵的时间成本――当B 正在拼命消化库存时,C已经在着手下一款产品的规划和试 产。 同样的事情基本每周都在深圳上演,而英特尔和微软出 于自身提升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背地里是相当乐于见到更低 售价的X86 产品出现。 实际上,联想等一线品牌的同款配置售价依然坚挺, 而盲目打价格战的都是被所谓“互联网思维”武装、洗脑的 深圳白牌厂商及迷失自我的传统消费数码品牌们,都以为能 靠价格战获得市场关注和消费者认可,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 的议价资源,让下一款或下下一款能盈利并让对手崩溃。 “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两刀,看我们谁血多耐力久能活下 来”――成为最真实的写照,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盈利 那一天。 深圳的中小厂商依然还会是中小厂商,而一线品牌依 然还是一线品牌,利润依然在一线厂商手里(图8),一个接 一个倒下去的永远只是盲目跟风的中小厂商们,他们不过是 英特尔和微软在抢夺市场份额过程中顺手利用的积极主动的 棋子而已。而表面上消费者获得了更低价格的产品,实际上 这类产品的品质实在不能保证,最终伤害的依然是消费者权 益,附带的影响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更加失去信任,从 而进入“追求低价购买品质差的产品繁琐的售后对国 产失去信任”的死循环。 至此,挑选Windows 8.1 平板电脑的基础理论知识已 告一段落。接下来“插播”有关Windows 8.1 平板电脑的系 统和软件优化技巧,随后再进入如何选购Windows 8.1 平板 电脑的环节。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 尽快删除。*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