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觉得只开发微信号是不行的?
5 有时候我们只是习惯稳定,不愿意尝试 对大多数人来讲,「改变」总是困难的,「安于现状」总是最保险的选择。 这样的思维,很容易让我们错失机会。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柯达。 柯达,用过胶卷相机的人,都知道这个品牌。2012 年,柯达申请破产,虽然 2013 年后,柯达重组了公司,品牌保留了下来,但业绩和以前已经无法比拟,用数码相机的人,甚至已经不知道柯达这个品牌。 柯达错事了数码摄影。 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史蒂芬·沙森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台数码相机以磁带作为存储介质,拥有1万像素。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当时,这台「手持式电子照相机」的出现颠覆了摄影的物理本质。 然而,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柯达并不坚定地相信数码摄影是未来的趋势,它选择了「稳定」,因为胶卷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现金来源,虽然公司内部有人想推动的数码摄影业务,但柯达始终在这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从而错过这个最好的转型时机。 其实,诺基亚、微软也是如此,相信大多数人对诺基亚的故事都不陌生,本来是手机大鳄,错过了和苹果交手的机会,也错过了 Android 的第一趟列车。 但可能你没有看过 2007 年,当初代 iPhone 推出时,时任微软 CEO 的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不断耻笑苹果,觉得 iPhone 是「垃圾」,比如他在采访时就说到: Hahahah, Who the fuck wants a $500 device without keyboard?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件事,我们过去 7-8 年,一直在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工程师们,沉浸在这两个平台的开发里,很容易就产生像鲍尔默那样的言论,什么?开发微信号?开什么国际玩笑? 并不是说,开发微信号总是好的,但从心态上,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永远敢于尝试新事物、迎接新趋势。 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速度很快,迭代也很快,去试一试死不了人,但不试一下,你可能真的就落后了。 6 没有那么多红利期 「红利期」这个词,似乎在新闻报道里出现得越来越多。财经新闻如此,科技新闻也如此。 比如上周微信小程序刚刚开始内测,各个媒体就纷纷报道,这是「红利期」,现在去开发微信小程序,第一批上线,肯定能获得红利。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利只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看到红利的人多了,自然就没有红利了 订阅号上线时,没多少人认为最早一波做订阅号的人有红利,但现在回头来看,这波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一个群发头条广告费可能就数十万。 渐渐地,微信平台火了,微信的活跃用户也接近 10 亿了,于是这些错过了订阅号的红利期的人,就认为微信的每一步动作,都能带来红利期。 你想想,现在有多少人、多少公司正在开发微信小程序?估计不会比正在开发 iOS app 的少,当这么多人同时都认为这是红利时,每个人能分到的红利能有多少? 我特别相信中国那句老话,「闷声发大财」,一句话也不说,自己摸索出真正的红利,那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微信小程序也好,未来有的其它平台也好,对每个人来说,将越来越公平,因为大家将越来越懂得怎样做平台,以及怎样和平台融洽相处。而且,平台也逐渐懂得,如何让每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比如虽然「有可能学院」拿到了微信小程序的内测,但是,所有的内测者程序上线的时间和所有人是一样的,这一点在微信的官方文档里被写明了。 所以,别听太多媒体鼓吹红利期,当媒体都在鼓吹时,它肯定已经不是红利。服务跟不上,运营跟不上,你做个 app 做个微信小程序都只是摆设。 7 创业者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平台? 创业不等于做一个 app。 大多数互联网创业,都是以 app 作为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果我们能找到别的方式,同样低成本地提供服务,那开发 app 并不是必须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选择开发原生 app、服务号、小程序之间,我有这些建议: 7.1 原生 app 考虑到原生 app 的开发、推广成本较高,游戏类、高粘性的社交类产品,依然适合开发原生 app。 工具类等对技术、对系统接口、对流畅性比较依赖的产品,比如地图,比如幻灯片制作工具,依然适合开发原生 app。 超高频使用的产品,也适合开发原生 app。 7.2 订阅号 订阅号只适合需要高频度给用户群发消息的产品,比如媒体。 7.3 服务号 服务号的接口比较丰富,用户使用频度不是特别高的服务型的产品,开发服务号是最佳选择。打车、外卖、团购等,都适合开发服务号。 通知类的产品,也适合开发服务号。因为服务号可以用「模板消息」,比如你刷卡后收到了银行服务号发来的通知,就是用的「模板消息」接口。 7.4 小程序 其实很多人没有仔细阅读小程序的文档,仔细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小程序在某些地方的限制,比服务号还要多。 比如从目前的文档来看,小程序无法给所有用户群发消息,「模板消息」也加了新的限制 — 只能发给 7 天内有互动的用户,但服务号基本上可以随时给用户发送「模板消息」的。 小程序内测当天,张小龙在朋友圈这样定义小程序: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