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联合发展才是“王道”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计算机依赖性的增强,信息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使用者身份准确辨识和确定的需求日益增长,生物特征以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成为身份识别技术领域的重要信息技术手段之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涉及的内容广,包括了指纹、掌文、掌形、人脸、虹膜、颈脉、DNA、书写、语音识别、步态等多种识别方式,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图像识别、比例算法、软件设计等多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设备厂商纷纷推出了各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据资料显示,比尔盖茨曾做过这样的断言:生物识别技术,即利用人的生理特征,例如指纹、虹膜等来识别个人的身份,将成为未来几年IT产业的重要革新。盖茨这段言论的背后支撑是,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公司乃至政府机关都承认,现有的基于智能卡、身份号和密码的身份识别系统是远远不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在未来提供解决方案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标准化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指纹信息识别产品和系统开始应用于公安业务和安全防范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生物特征识别产品的企业(主要是指纹、面像识别)近百家,社会公共安全行业制定的相关标准约30余项。但这些标准都是以公安业务的刑事侦察、证照管理或安全防范的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具有应用环境为基础而制定的,未能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高度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 “以往在生物特征识别方向上,信息领域一直给予了长期的支持,有很多的专家在专门研究这项工作,因为没有标准或者是还没有到形成标准时非常努力的搞研究,而没有标准想达到产业化就受到很多制约,现在生物特征识别可能已经到了大规模应用、产业化发展的阶段了,也可以使科技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配合、结合标准化工作,使我们前期的技术在支持技术开发的基础上支持生物特征识别相关技术的产业发展、社会应用的发展。”国家科技部高新司信息与空间处处长强小哲在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上指出。
“我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一些涉及技术前沿的核心理念和产品设计概念与世界的先进水平存在一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国家在此领域标准化工作的进展。”申世光说道。制定国家标准的同时更需要以此平台为助力,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努力提高生物识别领域的整体水平,参与制定出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这样才能更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如何做好生物识别技术标准化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的热点领域之一,着力标准这方面的标准既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工信部科技司韩俊副司长说道,同时,他指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在国家还是刚刚起步,在标准化工作中有三方面希望工作组成立以后好好把握: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